【文/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心智观察所】
运营商们的诸多服务,对于当今的普通消费者来说,就如同水电空气一样,已经进入“日用而不知”的范畴,其一举一动都对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关联,为何上述乱象多年来不乏针对性的整治政策,却屡屡不见效?
把锅全都甩给外包的临时工,是无法服众的。
当然,三大运营商也有他们的难言之隐。
据公开报道,某运营商客服成功将19元套餐改为39元,即可获得20积分,连续不达标者被淘汰,运营商将业绩压力传导至代理渠道,代理商为追求效益,默许甚至鼓励不规范营销行为,因此,运营商对代理商监管松散,部分代理商为追求短期利益纵容违规行为,甚至默许针对老年人的欺诈话术。
后的迷茫阵痛。
三大运营商们曾经的时代红利
政府强力推动的“互联网 ”战略还曾是个新生事物,运营商成为数字基建如宽带中国、村村通工程的核心参与者,企业级市场如云计算、物联网需求当时尚未充分释放,运营商们占据先发优势。
那是个运营商们喝凉水都可以长肉的时代。
2015年之后,形势急转直下。
2015-2023年,三大运营商用户月均消费(ARPU)从60元降至45元,流量单价下降90%以上。增量竞争开始转向为存量厮杀——运营商被迫通过“携号转网”互相挖角,营销成本激增,利润空间压缩;此时,阿里云、腾讯云等开始抢占政企市场,虚拟运营商如小米移动也在加快分食低端用户的步伐。
由于三大运营商们均带有某种程度的“国企体制”色彩,导致决策链条长、试错成本高,难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快速迭代需求,云计算、AI等新业务布局落后互联网公司,2023年运营商云服务市场份额不足15%。
总之,运营商过去的成功建立在规模扩张 资源垄断 技术代差(2G/4G升级)的三角模型上,这个三角的锐度自2015年以来不断消逝,逼迫营销部门过度依赖“用户数ARPU”考核,可以说,目前因运营商通信